53歲讀博、61歲畢業(yè),他的勇氣何來?

2022-04-19 20:26:55

61歲還有可能獲得博士學位嗎?澳大利亞工程師Zoltán Kócsi近日在Nature網站職業(yè)專欄發(fā)表文章,分享了他的“高齡”求學經歷。

一次科學研討會上的偶然相遇,讓Kócsi對昆蟲學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在此之前,Kócsi從事電子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工作已有30多年,他曾經以為自己會一直干到退休。

接觸到昆蟲學是因為他的妻子Krisztina Valter。她曾經是一名臨床醫(yī)生,目前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科學家,從事視覺領域研究。有一次,Kócsi陪同妻子參加一場生物學相關的學術活動,期間一位演講者的發(fā)言吸引了他的興趣。

這個人就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名譽教授Jochen Zeil,他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神經行為學家。在這次活動中,他分享了一個模型,展示了昆蟲如何在大腦較小、復眼分辨率較低(甚至可能無法直接看到)的情況下,找到到達目標的路徑。像素、函數、向量、梯度等,這些Kócsi熟悉的工程學語言竟然也能用在昆蟲學研究中,二人由此有了一番討論。Kócsi甚至跟Zeil開玩笑說,如果想要另一個博士生,可以把他算在內。

大約一個月后,Kócsi收到了Zeil的郵件,其中寫道:“一直沒收到你的申請,你報名了嗎?”

于是,在53歲這年,Kócsi成為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生物學的兼職博士生。

重返實驗室

這不是Kócsi的第一個研究生身份。

1985年,他獲得了布達佩斯工業(yè)大學(現改名為布達佩斯工業(yè)和經濟大學)電子學的碩士學位;1990年,Kócsi移民澳大利亞。直到1995年創(chuàng)辦自己的公司之前,他都在不同領域的研究機構工作。21世紀初,Kócsi與其他研究者一起,將他們?yōu)榘柎暮D』颊咦龅娘@微鏡圖像分析程序寫成了2篇論文并發(fā)表。

Kócsi對于昆蟲學的了解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要想盡快參與實驗室的項目,他必須快速補全基礎知識。所以除了處理工作,他把幾乎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鉆研課本。雖然時間很緊張,好在他妻子和其他實驗室成員都提供了很多幫助。

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Kócsi便能自如地參與實驗室的討論了。

但學得越多,他就越意識到自己知之甚少。“每一篇論文都推動我去學更多的知識,讀更多的書。不斷重復閱讀思考這個過程之后,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會變得有條理起來。”

像大多數科學家和工程師一樣,Kócsi對未知事物很著迷。但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角度來講,昆蟲學都與Kócsi之前熟悉的工科類學科完全不同。

從理論角度看,重復做同一個工程實驗,我們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對于昆蟲學卻并非如此。“你的實驗對象有它們自己的思想,因此你并不能完全操控它們的行動,比如你可以把一只螞蟻放在一個自轉的球上,但你不能確保讓它在上面爬動。”

從實踐角度看,Kócsi之前的工作經歷,讓他習慣于去設計符合標準和規(guī)格的產品。對于商業(yè)化的工程師來說,目標就是盡量用最低成本來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工作性質不允許他們出現失敗。但在基礎科學中,失敗是很常見的;而且,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用失敗的經歷發(fā)篇論文。

經驗之上

Kócsi想要弄明白的問題是,昆蟲的神經系統(tǒng)究竟有怎樣的特別之處,讓它們能夠從低分辨率的圖像中提取到方向線索。

它們之所以會對目標做出行動,是因為它們處在自己熟悉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這是實驗室里無法提供的。昆蟲會對人為設置的黑白條紋做出反應,但Kócsi想要弄清楚它們是如何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識別特定的樹或隱藏的巢穴。

如果能夠通過VR還原出螞蟻的視覺系統(tǒng),投射出螞蟻在自然環(huán)境中面對目標會做出的反應,或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激發(fā)了Kócsi的工程師精神,他決定為這項研究專門構建一個模型。就這樣,耗資約3.5萬美元的模型“Antarium”——一個一米寬、布滿了電子設備的多面體就誕生了。Kócsi承包了從設計原型機、采購零部件、組織生產,到編寫控制軟件、調試電子設備的全部流程。

然而,這個模型雖然成功了,但仍有一些嚴重的局限性。

設計它的時候,Kócsi對螞蟻視覺系統(tǒng)的某些方面還不夠清楚,所以只能靠猜測;此外,預算也有很大的限制。盡管如此,模型的成功仍然為爭取更多的資金和進一步改進Antarium奠定了基礎。這個實驗讓Kócsi明白,跨學科研究能夠幫助自己了解全新的領域,這在未來仍然會是一個趨勢。

“真正的自我提升”

Kócsi于2020年在《行為神經科學前沿》 上發(fā)表了他的研究,并于2021年8月提交了博士論文,評委都給出了很中肯的評價。但Kócsi認為,他的“畢業(yè)之旅”中最精彩的部分,還是2019年在瑞典舉行的第四屆無脊椎動物視覺國際會議上的演講。

“我收到了同領域許多學者的反饋,他們覺得我的研究很有價值,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肯定。”Kócsi說道。

盡管如此,一邊做研究,一邊經營企業(yè)并不容易。有一段時間,Kócsi甚至舍棄了所有的空閑時光。一方面公司遭受的經濟打擊讓他不能像以前那樣工作,另一方面對新知識的學習也進入了瓶頸期。

現在,這位61歲的博士生即將畢業(yè)。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對于Kócsi來說,博士學位只是其中一個目標,無論年齡多大,他都會有繼續(xù)學習新知識的勇氣。

“如果你有機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那就不要輕易放棄。”

參考鏈接:

1.Cullen, K. M., Kócsi, Z. & Stone, J. Neurobiol. Aging 27, 1786–1796 (2006).

2.Cullen, K. M., Kócsi, Z. & Stone, 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5, 1656–1667 (2005).

3.Kócsi, Z., Murray, T., Dahmen, H., Narendra, A. & Zeil, J. Front. Behav. Neurosci. 14, 599374 (2020).

標簽: 神經行為學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