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院在半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取得新突破

2022-05-08 10:03:28
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22/5/7 16:40:11
選擇字號:
生物被膜構筑細菌工廠“防護網(wǎng)”
深圳先進院在半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取得新突破

 

1.png

 透射電子顯微鏡拍的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照片 來源:研究團隊供圖

“萬物生長靠太陽”。光合作用指植物或藻類吸收太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

而近期科學領域非常“火爆”的半人工光合作用其原理也十分類似,主要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去模擬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催化生產(chǎn)燃料分子或各種有用化學品。半人工光合系統(tǒng)中通常采用半導體作為吸光材料,然而在反應過程存在吸光材料與生物細胞不兼容,導致光合作用效果較差、細胞難以循環(huán)使用等一系列問題。

北京時間5月7日,發(fā)表在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細菌生物被膜可提供一個理想界面,在微米尺度物理分隔半導納米材料和細菌,顯著降低光照條件下半導材料對細菌細胞膜的破壞,最終提高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研究人員利用這一設計的界面,實現(xiàn)了光驅二氧化碳的高效固定,為收獲高附加值的能源和化學品提供了重要工具。

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學創(chuàng)新研究院鐘超課題組副研究員王新宇和上??萍即髮W博士生張繼聰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鐘超研究員為唯一通訊作者。

生物被膜 為細胞構筑“防護網(wǎng)”

當前的半人工光合系統(tǒng)通常由吸光材料和工程細菌兩部分構成,前者負責吸收并儲存太陽光中的能量,后者則可以利用這些能量,進而生產(chǎn)各種對人類有用的產(chǎn)品。半導體材料因其優(yōu)良的吸光性能,常作為半人工光合作用的吸光材料。

然而,在半導體材料吸收太陽光能量的同時,也會在其周圍生成一種“氧化空穴”,這種“氧化空穴”則對細菌有很強的毒性,在反應過程中,光生氧化空穴會對細菌細胞造成破壞,甚至會造成整個細胞的破裂,嚴重影響“細菌工廠”的正常運轉。

那么,要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從減少半導體材料與細菌接觸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了響應設計與研究。在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中,通過合成生物學改造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經(jīng)由生物被膜的微生物原位礦化機制構建了一種牢固的生物材料+無機材料的兼容界面。

研究人員首先在基因層面對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CsgA蛋白進行了重新設計,通過將其與具有礦化能力的短肽融合表達,使其能原位固定及負載半導體顆粒。

這樣,在生物被膜的固定下,半導體材料就很難對細菌產(chǎn)生破壞,相當于在細菌工廠表面人為鋪上了一張防護網(wǎng)。

就像人類干活要吃飯,生物干活也要吸收能量,半導體需要在吸收光能后通過“安全網(wǎng)”傳給微生物細胞,才能使細胞更有動力去“變身”。

“在半人工光合作用這一新興領域,團隊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構建的大腸桿菌功能生物被膜,能起到‘安全網(wǎng)’的作用”。王新宇說道,通過表達具有礦化能力的胞外被膜蛋白,避免了高能半導體材料與細菌的直接接觸,從而大大降低了對工程菌的傷害。

科學手段助力綠色制造

細菌生物被膜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由細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基質共同組成,這種天然的活體材料具有功能可編程、自我再生以及環(huán)境耐受等特點,因此在規(guī)?;獯呋矫嬗休^大的應用潛力。比如,在當前的發(fā)酵體系中采用的多是懸浮細胞,無法固著。而生物被膜由于內在的貼壁生長特性,因此可以通過流動床反應器的設計,實現(xiàn)光催化產(chǎn)物的源源不斷生產(chǎn)。

研究人員通過工程改造的方式,使得構建的大腸桿菌生物被膜具備了礦化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成功構建了能實現(xiàn)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生成甲酸的半人工光合系統(tǒng)。

然而,在生物被膜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當中,研究人員僅僅引入了單一的酶,還無法實現(xiàn)高附加值經(jīng)濟產(chǎn)物的生成。未來,研究團隊會繼續(xù)對微生物進行改造,構建二氧化碳到長鏈高附加值化學分子的合成通路,并對生物被膜的光催化反應體系進行中試發(fā)酵嘗試,驗證該成果體系的規(guī)?;a(chǎn)能力。

當前,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國內出現(xiàn)了二氧化碳轉化為淀粉或葡萄糖的重大突破,然而整個體系關鍵的第一步反應,二氧化碳固定仍然是通過化學催化方法實現(xiàn),增加了反應體系的復雜性。該研究通過半人工光合體系的構建實現(xiàn)了全細胞的二氧化碳固定,未來有望通過全鏈條優(yōu)化,實現(xiàn)基于全細胞體系的二氧化碳到高附加值長鏈化合物的轉化。

“我們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工程改造細菌生物被膜,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無機兼容界面,并基于此實現(xiàn)了從單酶到全細胞尺度上可循環(huán)利用的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為未來可持續(xù)性半人工光合體系的開發(fā)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也體現(xiàn)了材料合成生物學技術在能源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鐘超表示。

論文相關信息:10.1126/sciadv.abm7665

 
版權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wǎng)、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wǎng)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fā)E-mail給: 
    
 

透射電子顯微鏡拍的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照片 來源:研究團隊供圖

“萬物生長靠太陽”。光合作用指植物或藻類吸收太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

而近期科學領域非常“火爆”的半人工光合作用其原理也十分類似,主要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去模擬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催化生產(chǎn)燃料分子或各種有用化學品。半人工光合系統(tǒng)中通常采用半導體作為吸光材料,然而在反應過程存在吸光材料與生物細胞不兼容,導致光合作用效果較差、細胞難以循環(huán)使用等一系列問題。

北京時間5月7日,發(fā)表在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細菌生物被膜可提供一個理想界面,在微米尺度物理分隔半導納米材料和細菌,顯著降低光照條件下半導材料對細菌細胞膜的破壞,最終提高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研究人員利用這一設計的界面,實現(xiàn)了光驅二氧化碳的高效固定,為收獲高附加值的能源和化學品提供了重要工具。

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學創(chuàng)新研究院鐘超課題組副研究員王新宇和上??萍即髮W博士生張繼聰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鐘超研究員為唯一通訊作者。

生物被膜 為細胞構筑“防護網(wǎng)”

當前的半人工光合系統(tǒng)通常由吸光材料和工程細菌兩部分構成,前者負責吸收并儲存太陽光中的能量,后者則可以利用這些能量,進而生產(chǎn)各種對人類有用的產(chǎn)品。半導體材料因其優(yōu)良的吸光性能,常作為半人工光合作用的吸光材料。

然而,在半導體材料吸收太陽光能量的同時,也會在其周圍生成一種“氧化空穴”,這種“氧化空穴”則對細菌有很強的毒性,在反應過程中,光生氧化空穴會對細菌細胞造成破壞,甚至會造成整個細胞的破裂,嚴重影響“細菌工廠”的正常運轉。

那么,要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從減少半導體材料與細菌接觸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了響應設計與研究。在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中,通過合成生物學改造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經(jīng)由生物被膜的微生物原位礦化機制構建了一種牢固的生物材料+無機材料的兼容界面。

研究人員首先在基因層面對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CsgA蛋白進行了重新設計,通過將其與具有礦化能力的短肽融合表達,使其能原位固定及負載半導體顆粒。

這樣,在生物被膜的固定下,半導體材料就很難對細菌產(chǎn)生破壞,相當于在細菌工廠表面人為鋪上了一張防護網(wǎng)。

就像人類干活要吃飯,生物干活也要吸收能量,半導體需要在吸收光能后通過“安全網(wǎng)”傳給微生物細胞,才能使細胞更有動力去“變身”。

“在半人工光合作用這一新興領域,團隊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構建的大腸桿菌功能生物被膜,能起到‘安全網(wǎng)’的作用”。王新宇說道,通過表達具有礦化能力的胞外被膜蛋白,避免了高能半導體材料與細菌的直接接觸,從而大大降低了對工程菌的傷害。

科學手段助力綠色制造

細菌生物被膜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由細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基質共同組成,這種天然的活體材料具有功能可編程、自我再生以及環(huán)境耐受等特點,因此在規(guī)?;獯呋矫嬗休^大的應用潛力。比如,在當前的發(fā)酵體系中采用的多是懸浮細胞,無法固著。而生物被膜由于內在的貼壁生長特性,因此可以通過流動床反應器的設計,實現(xiàn)光催化產(chǎn)物的源源不斷生產(chǎn)。

研究人員通過工程改造的方式,使得構建的大腸桿菌生物被膜具備了礦化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成功構建了能實現(xiàn)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生成甲酸的半人工光合系統(tǒng)。

然而,在生物被膜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當中,研究人員僅僅引入了單一的酶,還無法實現(xiàn)高附加值經(jīng)濟產(chǎn)物的生成。未來,研究團隊會繼續(xù)對微生物進行改造,構建二氧化碳到長鏈高附加值化學分子的合成通路,并對生物被膜的光催化反應體系進行中試發(fā)酵嘗試,驗證該成果體系的規(guī)?;a(chǎn)能力。

當前,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國內出現(xiàn)了二氧化碳轉化為淀粉或葡萄糖的重大突破,然而整個體系關鍵的第一步反應,二氧化碳固定仍然是通過化學催化方法實現(xiàn),增加了反應體系的復雜性。該研究通過半人工光合體系的構建實現(xiàn)了全細胞的二氧化碳固定,未來有望通過全鏈條優(yōu)化,實現(xiàn)基于全細胞體系的二氧化碳到高附加值長鏈化合物的轉化。

“我們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工程改造細菌生物被膜,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無機兼容界面,并基于此實現(xiàn)了從單酶到全細胞尺度上可循環(huán)利用的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為未來可持續(xù)性半人工光合體系的開發(fā)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也體現(xiàn)了材料合成生物學技術在能源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鐘超表示。

論文相關信息:10.1126/sciadv.abm7665

標簽: 中國科學報社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