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對囤積居奇不以為然,認為這個傾向明顯的詞匯是貶低正常投資,為政府干預市場提供借口,而政府的手不應伸得太長。現在我要對這種想法做一些修正,在特殊時期,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物品緊缺時,政府的手還真應該伸出去。
現在,伴隨著防疫政策調整,退燒藥變成了緊缺物品,緊缺導致退燒藥的價格上漲,退燒藥生產商有動力加班加點,擴大生產能力,使得產量大增,滿足下游需求,在這一過程中,生產商獲得比較好的利潤水平,消費者最終也會由于退燒藥產量增、價格跌而買得起。
這是比較經典的推理路線,也是政府不應干預經濟活動的主要原因。通過價格變動來調節(jié)市場,調動生產商積極性,是市場主義者通常的邏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是這個邏輯鏈條里沒有考慮特殊時期普通平民的利益?,F在退燒藥是必需品,價格上漲對富有者來說不是問題,對窮人來說卻增加了負擔。而且,這種稀缺品,沒有資源的人很難拿到手,如果有一部分投機者囤積居奇,更會增加普通人買入的難度。
退燒藥平時不會緊缺,只會在少數情況下出現供應問題,現在就是這種情況。很多商品有這樣的特點,比如火車票在一年的大多數情況都很容易購買,春節(jié)就很難買到,春節(jié)返鄉(xiāng)是國民的剛性需求。這時候如果聽任火車票漲價,只有增加到很高的情況下,才會阻擋返鄉(xiāng)過年的熱情。一票難求,只是讓那些不富裕者難以返鄉(xiāng),這種結果挺悲催。如果車票不上漲,就會催生一個黃牛階層,他們吃掉了緊缺溢價。
春運期間,政府針對黃牛出招:要求憑身份證購票,限制購票數量。這就是對臨時短缺的應對之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公允地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旅游旺季的酒店和機票,也是臨時短缺,價格上漲非常厲害,但是政府就沒有必要介入調控。因為這些是較富裕群體的消費行為,不是普通人的必要消費,這種享樂性消費不建立在擠占其他群體生存資源的基礎之上,還有利于二次分配。
前些年不少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房屋供不應求,房價飛漲,政府采取了限購措施。在城市中人們生活集中,擁有一個居身之所是必然要求,即使收入再低也要租房。不過居民購房能力差異很大,有錢人可以很容易購置多套房屋,將房價買上去,普通收入者買入一套房已經非常困難。如果任由有錢人購買多套房屋,很容易將房價拉升上去,并提高房租,那些后買房者或者買不起房者變相為其打工。
個體對稀缺資源的占有不能沒有限制,因為這會擠壓他人的生存空間。居住是一種必然需求,在樓市上,政府限購就是有意義的。
疫情初期的2020年春天,不斷傳出糧食緊缺的風聲,有些人到農貿市場買大包裝大米,我當時經過調查發(fā)現大米并不緊缺,一百斤大米上漲兩塊錢是正常情況,如果缺米,米價肯定已經大漲,也會有糧販、加工廠、居民囤積。那時糧食已經生產完畢,并不緊缺,隨時可以供應,政府只要做好合理的疏導,沒有必要進行管控。
今年全球糧食問題看似很嚴重,最后都輕輕化解了。在全球糧食富余的情況下,炒作糧食危機,跟風效應有限。
但是歷史上經常有糧食短缺的情況,負責任的政府會減少租稅開倉放糧,這時候還要考慮實行統(tǒng)一分配,將有限的糧食用在維持盡可能多的生命上去。正常年份糧食交易要講你情我愿,尊重買賣者的意見,但此時糧食不僅僅是普通商品,如果有人囤積過多導致其他人餓死,不僅是人道問題,還會導致嚴重的安全問題。糧食價格即使上漲,短期內也無法帶來增量,只是分配的手段。
大多數商品買賣都不需要政府伸手,比如紅木、花卉、普洱茶、郵票之類,價格再怎么波動也不影響國計民生。
黃??偸窃诰o缺中尋找套利機會,比如各種音樂節(jié)。這也是正常行為,反映了商品緊缺程度。今年蘋果新手機發(fā)布,就有很多黃牛將囤積的新蘋果砸在手里,這也是市場的一部分。對此,政府可以袖手旁觀。
需要政府伸手調控的情形往往有這個特點:在一個時間段漲價并不能解決供給問題,而只是讓更有資源的一方擠占弱勢群體的生存空間。調控應該以保障整個社會的利益為最大宗旨,盡量照顧普通人的利益。調控應該是短期行為,一旦恢復常態(tài)就應退出。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