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要大膽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切記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周末,我在深圳收到了人生中首份法院判決書,一起有關網絡購物的維權案以勝訴告終。
案情大概是這樣的:今年1月份,我在淘寶天貓平臺為朋友購買一張價值460元的簡易床,當時產品宣傳彩頁顯著標識“免費上樓包安裝”。然而,朋友在另一城市收到貨物后,注冊地在江蘇省宿遷市的商家表示派師傅上門安裝需另行收費。由于協(xié)商未果,我選擇了退貨并向宿城區(qū)法院提起訴訟。
通常,消費者有多種維權方式,包括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我選擇向法院起訴的原因是,當下原告可以線上提交訴訟材料,案情簡單的還能夠申請線上開庭,全程無需親自奔波至法院,省卻了大量的時間和財務成本。而且,法院最終會出具內容詳實的判決書,對案件作出更加明確的司法解釋。早前,我都是從新聞上看到有關訴訟的流程,實際生活中還沒有進行過嘗試,故本次維權也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
此案中,我先是通過微信小程序“人民法院在線服務”提交了網上立案的電子版文件,包括起訴狀、證據材料(含目錄)、身份證明和送達地址確認書。在獲得法院審查通過后,我將這些資料的紙質版“一式兩份”寄送至法院。案件開庭前,按照法官的要求,我又補充郵寄了視頻證據,即用手機將網購相關細節(jié)拍視頻后錄制成光盤。將郵寄、訴訟等費用累計,我的案件財務支出成本整體不足百元。
雖然此案歷經大半年時光,但期間不用過多操心,只需耐心等待即可,畢竟要考慮到法院案件眾多、法官數量有限的現實。8月初,案件在線開庭持續(xù)不到半小時就結束了,沒有占用大量時間。最終,法院認定商家存在違約和消費欺詐行為,并支持了我的“三倍賠償”訴求。
事后總結,此次訴訟成功與平臺交易信息得到長期保存有很大關系?!毒W絡交易監(jiān)督管理辦法》規(guī)定,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對商品或者服務相關信息的保存時間不少于三年。雖然大型互聯網購物平臺過往存在諸多不規(guī)范之處,但基本都能做到交易留痕管理,較好地保障了消費者的權利。在舉證環(huán)節(jié),購物頁面的原始數據隨時可以輕松獲得,讓我對勝訴充滿信心。
此外,法院工作方式與時俱進,尤其是在線訴訟讓我鼓足了堅持訴訟的勇氣。2021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明確,經當事人同意,民事訴訟活動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在線進行。最高人民法院去年也曾發(fā)布《人民法院在線運行規(guī)則》,進一步支持和推進在線訴訟等司法活動,提升審判執(zhí)行工作質效。
很多時候,由于互聯網購物過程中買賣雙方距離甚遠,一些不良商戶打著顧客維權不易的心理而動些“歪心思”、搞些“小動作”。雖然法院經常支持原告合理的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等訴求,可是由于這類費用需要提前墊付且存在敗訴風險,所以很多人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終選擇息事寧人。試想,如果需要從深圳穿越近半個中國到宿遷,提前花費數千元去為一件案值不足500元的物品打官司,隨之耗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恐怕會令我“打退堂鼓”。
今年是淘寶網成立的第二十個年頭。過去二十載,以淘寶、京東等為代表的在線購物平臺蓬勃發(fā)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只是網購后維權在較長一段時期內頗為艱難。幸運的是,隨著法律法規(guī)的優(yōu)化以及在線訴訟的開展,線上購物體驗的品質愈發(fā)完善,網購后訴訟維權也像網購本身一樣方便。不少年輕人遇到網購糾紛時選擇起訴維權,這既是法律觀念深入人心的結果,也與我國司法制度發(fā)展進步密不可分。根據上海浦東法院2022年3月披露的數據,該院近三年內受理的網絡消費案件中,年輕人成為了維權的主力軍,“八零后”“九零后”原告占比超過七成。
在線訴訟不僅是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手段,也是規(guī)范市場秩序、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對于消費者來說,要大膽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切記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當然,現實中也會有人脫離法律規(guī)則,盲目主張不合理的賠償訴求而浪費過多精力,這就要求消費者進一步提升維權意識,樹立理性維權觀念。在線購物過程中,要重視證據材料的保存,包括產品原始售賣頁面、收貨時的查驗視頻、與商家的溝通內容等,這將會對后期維權帶來極大便利。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