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報道,澳大利亞政府沿公路搜尋將近一周,終于在2月1日找回一枚直徑和高度不足1厘米的微小放射性膠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一粒用于采礦作業(yè)的放射性膠囊在運輸途中丟失。據(jù)報道,這枚膠囊是用于檢測鐵礦石密度的儀器組件之一。它是一個微小圓柱形容器,直徑6毫米、高8毫米,內含放射性物質銫137,每小時輻射量為2毫希沃特(希沃特為輻射量的單位),相當于進行10次X射線檢查的輻射量。
銫137的作用是什么?對人體和環(huán)境有著怎樣的影響?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不慎接觸到放射性物質,該如何進行輻射防護?有哪些技術手段可幫助搜尋微小放射物?就相關問題,《中國科學報》采訪了清華大學教授、輻射防護專家桂立明。
“銫137是核素的一種,廣泛應用到醫(yī)療、能源等各種核技術中,因為它釋放出的伽馬射線能量適中,且易儲存。”桂立明說。
桂立明介紹,銫137“本性”活潑,當它被用作放射源時,通常先把它溶解在氯化物液體中,接著用陶瓷將其吸收,并在高溫下煅燒成圓柱形固體“陶瓷”。為避免有人觸摸“陶瓷”表面,致使粉末掉落的風險,工作人員大多還會再加一層不銹鋼套,而尺寸則根據(jù)實際應用需要制作。正常情況下,這樣密封的放射源對環(huán)境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目前,銫137普遍運用于工業(yè)、醫(yī)學、農業(yè)及生物學應用等領域中。比如,工業(yè)核儀表密度測量、腫瘤的診斷與治療、輻照育種等。
然而,人們常常對放射源“談之色變”。在桂立明看來,放射源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要看放射源的類型、接觸劑量和接觸時間。
國際原子能機構根據(jù)放射源對人體可能的傷害程度,將其分為5個類別:極危險源、高危險源、中危險源、低危險源和極低危險源。桂立明認為,澳大利亞這一丟失的放射性物質屬于第四類低危險源。
事實上,地球上的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被“輻射”著?!坝钪嫔渚€,以及空氣和土壤中都存在著放射性物質,聯(lián)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天然本底輻射每年對個人的平均輻射劑量約為2.4毫希沃特,這是無法避免的,但并沒有危險?!惫鹆⒚餮a充舉例,到醫(yī)院做一次CT,一般會產生8毫希沃特輻射量,也不會對人體產生重要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公眾很難觸碰到放射源。桂立明表示,原因是,不少放射源具有著一個共同特點,即它的使用與外界條件無關,在日曬雨淋等非常惡劣的條件上都可使用,所以常常被用在其他儀器無法發(fā)揮作用的野外礦山、油田等的探測。此外,近年來,國際原子能機構也提倡減少放射源的使用,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開始發(fā)展利用放射源替代技術:比如X光機和加速器。
人們對放射源的恐懼與過去發(fā)生的“核事故”有關。已故中國輻射防護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輻射安全問題是存在的,但輻照設施是密封的和有屏蔽的,其放射性一般不會擴散,不會對周圍環(huán)境和民眾生活造成影響。
公眾也應提高輻射防護意識,此前澳大利亞政府就建議,群眾發(fā)現(xiàn)放射源后應與之保持至少5米的距離,并立即打電話上報。
就放射源尋找技術而言,桂立明表示,目前尚未有特別的技術手段,一般的探測器便足夠,這是因為放射源釋放出的射線在數(shù)米遠的距離外都可被探測到。據(jù)報道,此次澳大利亞利用一輛搭載探測設備的搜尋車,以70公里時速行駛途中捕捉到輻射,搜尋人員隨后使用便攜式探測器,在距離路邊大約2米處找到這枚膠囊。
“作為一種危險源,放射源的丟失的確令人恐慌,這是客觀存在的?!惫鹆⒚髡f,當前全球各國對放射源的管理都非常嚴格,對于丟失事件,政府要對公眾進行及時正確的知識科普,引起老百姓重視的同時,不能帶來恐慌。
標簽: